寻味精河——石头焖肉

博尔塔拉报 2023年11月11日

  □  纪荣朵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菜肴取名更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命名,如:狮子头、将军过桥等。也有根据菜肴形象、名人食趣来命名,比如:蚂蚁上树、东坡肉等。

  而我完全是被一道菜肴的名称所吸引——石头焖肉。或许很少有人把美食与生硬的石头联系在一起,想象用石头焖肉也一定很有情趣,很有特色。我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来到了位于精河县名吃一条街的东归牧人餐厅,石头焖肉正是这家餐厅的招牌菜,这道菜肴是第五批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道颇具蒙古族特色的美食。

  一进门,就被餐厅雅致的装修风格吸引,迎面白墙上用木纹雕刻着一位棱角分明、身强力壮的蒙古族摔跤手,在150平米的餐厅内有几间用原木和白色毛毡搭建的蒙古包包厢,包厢内零散挂着祥云图案和白色、蓝色的绸缎哈达,屋顶是用红、黄、蓝、绿色的丝绸编制成的彩色吊顶,鲜艳的色彩与毡房的冷色形成对比,相互映衬。

  在毡房里我见到了石头焖肉的传承人巴·阿拉。近耄耋之年的巴·阿拉看上去体格强壮,精神抖擞。他告诉我,制作石头焖肉主料只有肉,肉是固定的合作商每天送,新鲜,质量上好,而且是山里养的牛肉、羊肉、牦牛肉,可根据个人口感选择。配料有洋葱、红薯、土豆、胡萝卜,调味料只有盐。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石头焖肉的烹饪方式就是最好的诠释。先把在精河河道里捡来的鹅卵石用火烧红。这里要说明,鹅卵石要求石面光滑,颜色发青发黑发亮、拳头大小。先把肥瘦相间的连骨肉剁成块状,用盐腌制20分钟左右。以蒙古族铝制奶桶为容器,把洋葱切块铺在奶桶最底层,把腌好的肉均匀地铺上一层,再放入烧热的鹅卵石,这样循环把所有的肉放完后,最后把整块的红薯、土豆、胡萝卜放置最上层,再把密封的奶桶放置在灶火上,中小火焖制1个小时左右,石头焖肉就做好了。

  美食不仅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但最关键还是要讲究味道。摆在眼前的石头焖肉香味四溢,晶莹发亮,色泽焦黄。我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食欲,伸手拿起一块羊腿肉,咬上一口,幸福感油然而生。羊腿肉鲜嫩多汁、松软酥脆、肥而不腻、焦香可口,因为肉与空气完全隔绝,持续的炭火让肥肉油脂充分溶解,渗入肉里,奶桶内部的羊肉在蒸气的作用下变得软糯酥烂,粘在石头上的肉还有一种酥脆的香味。再尝一口焖熟的红薯,软糯甘甜,既保留红薯原有的香甜味,还有浓郁的肉香和烤香味儿隐藏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巴·阿拉告诉我,奶桶是后期改良和创新的容器。小时候巴·阿拉常常跟着家人去山上放牧,因放牧路途遥远,食物不易保存,母亲就教巴·阿拉把新鲜的羊肉连骨剁成小块,包进一张完整的羊肚里,撒上一点盐,就地取些河水滋润,用松树枝条封住羊肚的口儿,再用一根空心芦苇秆插在封口处,用以通气,以防羊肚受热膨胀后爆开。最后把羊肚包肉放进烤热的石头里,就可以一边休息一边静等美食。

  母亲的爱和美食的味道深深镌刻在巴·阿拉的记忆里,长大后,他常常想再回味一下童年时代石头焖肉的味道。在亲友聚会时,巴·阿拉会把他们带到山上,找一条清澈的小河,在河边用铁锅做石头焖肉。再后来,他在家人的鼓励下,在原有基础食材上进行创新,经过不断尝试,最终确定用奶桶作为容器,再添加红薯、土豆、黄萝卜调味,亲友们吃的最满意。

  后来,巴·阿拉便一心想推广这道美食,让更多知道、品尝到他制作的石头焖肉。2018年,他选择在精河县茫丁乡皇宫南村收费站处开了一家饭庄,主打菜就是石头焖肉。没想到品尝过石头焖肉的顾客,无不被这道美食所吸引,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丰富的口感,吸引很多来往的顾客前来品尝。2023年5月,他将店面搬迁到了现址。美食是相逢的最好理由,喜欢吃石头焖肉的顾客仍然络绎不绝。

  听说石头焖肉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元朝时期,出生于漠北草原斡难河源头的成吉思汗,带领士兵征战过程中,为尽量避免因为生火做饭而暴露行踪,还要减少做饭时间,他们就将河床里的鹅卵石烧热后包在羊肚里,在行进的过程中就可以将羊肉焖熟,并迅速补充能量和热量,从而能够更好地持续作战。历史进程不断进化,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文化变迁,制作技艺也与时俱进,石头焖肉的做法逐步优化发展成现在用铁制、铝制器具装盛肉、蔬菜和石头,再经加热焖熟后食用的方式。

  爱的表达方式形式多样,因人而异。而“以食表意”是中国饮食文化最普遍的方式。巴·阿拉做石头焖肉已有三十多年,对他而言,石头焖肉里浓缩着妈妈的爱和妈妈的味道,这是他一生都不能忘怀的记忆。源于对女儿的爱,巴·阿拉把这道美食的制作方法教给了女儿。让爱延续,让爱的味道更加醇厚,让石头焖肉成为三代人血脉相亲的世代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