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两代村干部见证村庄变迁

博尔塔拉报 2024年07月19日

  □  记者  赛永杰  阿曼·景克斯

  近年来,精河县托里镇伊吉林莫墩村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这个曾经以农牧业为主的小村,如今正朝着繁荣、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行。

  6月11日,记者采访了伊吉林莫墩村两代村委会主任,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这个村庄的变迁故事。

  赵希文:从贫困到温饱

  今年66岁的赵希文,35岁担任该村小队长,由于工作出色,1995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17年。

  在任期间,伊吉林莫墩村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当时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农牧业。面对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等问题,赵希文带领村民逐步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畜牧业的质量与管理,伊吉林莫墩村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改善。

  “那时候,村民主要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回忆起40年前的情景,赵希文深有感触。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博州大地时,博州人民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村里开始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了道路,更新了供水供电系统。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为村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文秀:从温饱到小康

  全国人大代表吴文秀,作为继任村委会主任,她不仅继承并发扬了赵希文的工作作风,还提出了更为前瞻的发展计划。吴文秀在全国两会期间积极反映基层的声音,她通过与村干部的视频连线、走访入户等方式,充分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为伊吉林莫墩村的发展争取到更多支持与资源。

  吴文秀特别注重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她在传统的农牧业基础上进行了产业升级,通过改良绒山羊品种,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积极引进新的经济活动,如棉花加工厂、枸杞加工厂和乡村旅游等,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教育方面也得到了重视,村里开设了夜校,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此外,吴文秀还十分关注环境问题,推动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致力于农村土地的可持续使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伊吉林莫墩村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保障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两代人的合作: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两位村干部虽来自不同的时代,但共同的目标让他们的合作无比默契。赵希文的经验与吴文秀的创新思维相结合,既保留了村子传统文化,又推动了现代化步伐。

  吴文秀说:“赵希文的经验和智慧对我帮助很大,同时,我也希望能把在外学习和工作期间得到的新知识、新理念带回来,一起推动村子的发展。”

  两代村干部的努力使伊吉林莫墩村在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传统的农业聚居地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