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生活的行走式留影

——读段蓉萍《在菜籽沟醒来》
博尔塔拉报 2024年09月26日

  □  董佳文  王敏

  散文集《在菜籽沟醒来》是新疆作家段蓉萍的最新力作。作者以一位行者的身份穿梭于新疆各地,深入建设新疆的基层工作者、普通农民群众的生活中,对家乡以及祖父辈的往事进行回溯,同时书写了新疆的独特风光。作者这种基于采访、田野调查、深度体验下的真实性描摹,让她扎根于生活的写作能力也体现出了作家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向。

  叙事情境的交织。作者叙事情境与人物叙事情境的融合,对人物的内部聚焦使读者见人物之所见,想人物之所想。作品中,作者叙事情境大多为外部聚焦。 如《在菜籽沟醒来》中,作者叙述刘存德老人如何从一个羊倌到通过自学成为人人称道的木匠,再到空闲时拉煤挣钱,和妻子共同养育六个子女的忙碌生活。作者道出了其中的辛酸,通过塑造刘存德这一人物形象,勾勒出劳动人民最平凡踏实的生活愿景。作者写到主人公结婚的场面,外部聚焦与人物内部聚焦相融合:“结婚那天,马车前面坐着穿戴新衣的刘存德。他十八岁,知道这是他人生幸福日子的开始。他,眼窝窝,眉梢梢,嘴角都能洋溢着喜气。”这既是人物的视角,也是段蓉萍的视角,既是人物当时美好心境的还原,也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作者记述了这一个个平凡百姓为自己小家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真实历程,他们同样也是建设美好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外聚焦的融合能够让读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看到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善良本心,这正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现。

  以细节强化真实。散文集《在菜籽沟醒来》中的细节描写使得每一个人物都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读者可以通过一个个细节感受现实的力量,作家对细节的用心采撷和设计,也凸显出了自己的“在场感”,进而深化读者对作品主题和思想的理解。《到和田去》这篇散文里对一众基层干部做了群像化的呈现。其间,作者描写山东子弟兵刘文义跟随部队进入新疆,扎根和田团场,从卫生员变成兽医,与动物打交道又累又苦,刘文义毫无怨言,在为母马接生被踢时独自忍受疼痛,还轻声安慰马儿的工作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再有工商系统的干部江伟东从父亲手里接过建设和田的接力棒,当他面临抉择时,总是想起父亲的那句“再远再苦的地方都是中国的地方”这一细节,让我们看到深深植根于支边青年心中的爱国情怀,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子女,这也正是新疆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作者擅于在深入采访、调查中捕捉真实感人的细节,用真实的材料塑造真实的人物,通过具体、个性的细节,不断增强文字的震撼力,也彰显了各民族同胞互帮互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个性化的感官体验。散文集描述了一个活泼的感官世界,尤其是在作家回望故乡、回到童年,还有与自然大地进行亲密互动的时候。作者解放了感官,文字中充满了色彩、温度、声音和气味。《天山脚下》《遥远的古牧地》中作者对自己出生地、生长地的童真回想和对亲人及故乡的亲近感情真意切、发乎自然。故乡的颜色是太阳下博格达峰闪烁的银色,故乡的温度是如山泉般的清凉,沁人心田,故乡的气味一定是夹着泥土的稻香。《魂牵梦萦话奇台》里,作者从对承载着爷爷少年时美好记忆的奇台古城描述起,将爷爷当伙计,放牛羊,当兵打仗,种地等曲折的人生经历和盘托出,深含着作者对亲人的缅怀。其中,奇台古城酒伴随着思念也满城飘香。作者常常将风、河流、美酒、美食等生命元素作为书写性灵、寄寓情感的抒情对象。可见,作家重返于自然,重返于生活的现场,用一颗“活泼的心”作用于通感叙事,让作家描绘的实感世界充满了生命活力。

  最后,作者竭尽所能地还原人物,实地找寻陈年旧事,亲自走访每一片土地,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生存体验,表达对当下时代的关怀,我们不禁对作家劳心竭力采访、实实在在做田野调查、用心整理刻画的写作方式心生敬佩,这样亲身介入生活、用文学反映生活,关怀生活的能力也体现出了作家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