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夫妻”的创业路

博尔塔拉报 2025年03月20日

  □  记者  王辉  刘超

  在博乐市小营盘镇介里莫墩村,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在养殖鸵鸟的道路上,演绎了一段充满挑战与坚持的创业故事。

  2020年,介里莫墩村村民付河新偶然在抖音上刷到关于鸵鸟养殖的视频,视频中鸵鸟独特的模样和习性,瞬间引起了他的兴趣。“当时觉得鸵鸟养殖很稀奇,比较少见,要是能养殖,说不定是个好商机。”他将这一想法告诉妻子崔晓玲后,两人一拍即合。同年7月,怀揣着创业热情,他们筹集资金,从内地引进150只鸵鸟幼崽,开启鸵鸟养殖事业。

  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养殖之路困难重重。“幼鸟们接二连三地生病,死亡率高得吓人。”回忆起那段日子,崔晓玲不禁苦笑着说,因为对饲料搭配一知半解,幼鸟营养跟不上,脆弱的腿骨难以支撑身体,骨折情况频发,不少幼鸟夭折,心里特别难受。

  面对困境,付河新和崔晓玲没有退缩。付河新一头扎进各类养殖书籍和资料里,努力汲取知识;崔晓玲则通过网络,四处联系内地有经验的养殖户,虚心求教。“我们天天和他们交流,一学就是一整天,慢慢地,心里才有了底。”付河新说。他们逐渐摸索出科学的饲料配方,及时为幼鸟补钙,促进骨骼发育,学习搭建围栏技巧,避免鸵鸟受伤。随着养殖技术逐渐成熟,鸵鸟们都健康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照料,迎来了收获时刻。他们售卖了30余只鸵鸟,赚了十几万元。“那是第一次尝到成功的滋味,感觉之前吃的苦都值了。”付河新难掩激动。鸵鸟产蛋后,夫妻俩主要致力于鸵鸟蛋的销售。通过抖音、朋友圈以及实体店面,一枚枚鸵鸟蛋走进大众视野。“顾客们买回去,在蛋壳上钻个洞,倒出蛋液,再用蛋壳做雕刻、绘画,还能装个小灯泡做成装饰,可受欢迎了。”付河新兴致勃勃地介绍着。

  即便如此,养殖之路仍非一帆风顺。养殖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成了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养鸵鸟,从饲料、场地到防疫,处处都要花钱,资金压力特别大。”付河新说。就在他们发愁之际,博乐农商银行小营盘支行副行长刘旭平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我们按照正常信贷流程,先对养殖前景做调查。前几年,鸵鸟养殖作为新鲜事物,市场反响很不错,一枚蛋能卖到120元左右。看到他们的项目有潜力,银行给他们提供了低息贷款,授信额度也从最初的15万元提升到20万元。”刘旭平说。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让养殖场得以继续运转。

  如今,养殖场发展逐渐稳定。付河新卖掉了部分肉用鸵鸟,留下50余只种鸟用于繁殖。“现在种鸟市场行情好,一组三只,两母一公,能卖到3万余元。”付河新说。

  谈及未来,夫妻二人有清晰的规划。“我们想多联系些销售网点、餐厅、酒店等,把鸵鸟蛋和鸵鸟肉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品尝到美味。如果有其他村民想养殖,可以购买幼鸟,这样就不用从内地进苗了,成本会低一些。”付河新说。

  5年的养殖之路,让夫妻俩感慨良多,“有时候真觉得太辛苦了,投入这么多精力和心血,回报甚微,但看到这些鸵鸟从小小的幼崽长成现在这样,又觉得一切都值得。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成功。”崔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