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红霞
荠菜饺子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汪曾祺在文章里说:“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在春季的菜谱里,一定少不了荠菜饺子。我的家乡被誉为“枸杞之乡”,不断扩张的枸杞种植面积,也给荠菜带来了合适的生长环境。
跨过一条窄窄的渠埂,来到一片枸杞地。这是一片只有一两个年头的枸杞地,枸杞树身姿弱小,残留的枸杞果实不大,稀稀落落地挂在枝头。地上的荠菜却旺盛,棵棵肥大的样子,匍匐在地上、密密麻麻,叶子瘦长呈锯齿状,一下不知从哪里下手。蹲下身子,发现荠菜的叶面上覆着一层白白的霜气,仿佛一位身披白纱的姑娘轻启朱唇、巧笑嫣然。
一把方头的小铁铲,是挖荠菜的首选工具。为了将荠菜的根部挖出,要费一点力气。荠菜的根深埋于土地,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荠菜全株入药,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药效。
只是这样粗鲁的采挖方法,田地里的荠菜会不会被“斩尽杀绝”呢?不用有这种疑虑。记得小时候,经历过饥荒年代的奶奶告诉过我,每年春天饥荒时节,荠菜都会被连根掘起、一抢而空,可到了第二年,荠菜依旧是满山遍野。荠菜的生命力极强,主要依靠种子繁殖。一棵荠菜,从根部分蘖,可以分出三四棵头或者六七棵头来,每一棵头都有一根花茎从各自的菜心里挺出来。每一根花茎又可以分出许许多多叉,每一根叉都能开花。花茎是一边开花一边往上长,下面结籽了,上面正开着花。花细小,白色,无味。种子更小,金黄色,被风夹裹到哪里,就会在哪里扎根。
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我们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但收获了满满两袋荠菜,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荠菜的毛须根,需要轻轻掸去根部残留的土壤,将一些黄叶摘除,用清水洗净控干,在开水中焯一下,再放进凉水中过一遍、捞出,挤干水分,平摊凉却,切成细末。肉一定要选用猪后腿的精瘦肉,可以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为了保证肉味的鲜美,热爱美食的我,绝对不会使用绞肉机打碎肉。剁肉的时候,也一定要把姜丝和葱丝放在一起剁,姜葱味就会渗透到肉丝中。拌馅时只需加入酱油和食盐,太多的调料会淹没荠菜的味道,最后将烧熟放凉的花生油倒入馅料中,拌匀即可。
饺子皮一定要薄,煮熟后的荠菜饺子才会晶莹剔透,依稀可以看见里面的荠菜,像极了一块块半透明、油脂光泽的碧玉。夹一个放进嘴里,慢慢细嚼,一缕清香,从唇齿之间飘溢而出。
相邀三五文友,搭配自己腌制的咸鱼腊肉、油辣子等小菜,从荠菜富含维生素C、核黄素、胡萝卜素等,说到荠菜的培脾、健胃、明目、止血的药用价值;从《诗经》里的“甘之如荠”,说到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
我想这热气腾腾的荠菜饺子是幸福的,它从荒郊野外,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了一道道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盘中餐,又被追踪溯源、抚古论今,赋予了许多文化的含义。而品尝荠菜饺子的人也一定是幸福的,采摘荠菜、剁馅包饺子、推心置腹的交流……我们用心捕捉隐藏在生活中一些琐碎而平凡的幸福。
榆钱窝头
或许是家乡土壤气候的特殊性,随处可见耐寒、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榆树。它们或是园林工人种植而成,或是风儿把小小的榆钱吹落到合适的地方,长成了榆树。于是,我的生活就和榆钱发生了许多深深浅浅的故事。
初春时节,榆树柔韧的枝条上缀满了层层叠叠的榆钱。那是榆树的花,圆圆碎碎、绿绿嫩嫩,肩并着肩,拥拥簇簇地挤满枝头,在春光中闪耀着诱人的光泽。
每当这个季节,被誉为“树上第一鲜”的小小榆钱就上了我们的餐桌。听妈妈讲,在过去闹饥荒的年代里,榆钱、榆树叶、榆树皮都是人们用来果腹的美食。宋代药学著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记载:“初生榆荚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为什么令人“多睡”呢?研究发现,榆钱果实中含有大量水分、烟酸、抗坏血酸及无机盐等。其中,钙、磷含量较为丰富,可辅助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榆钱有清热安神、利尿杀虫、止咳化痰、和胃健脾等功效,榆树遍布小城角角落落,金叶榆、垂枝榆、白榆等种类特别多,但我们通常会选择在荒野生长的小叶榆树采摘榆钱,这种榆树的榆钱甜味较重,更加清香。
榆钱的做法也很多,蒸榆钱饭、榆钱鸡蛋饼、榆钱窝窝头等。每年春季,我都会做上一锅榆钱窝头,仿佛只有吃到榆钱窝头,才能吹响北疆春天的号角。
榆钱的清洗是一道繁琐工序,一直洗到水清亮,控干水分之后,将白面和玉米面按照1:2的比例拌均匀,为保持榆钱的翠绿,也可加入适量的小苏打,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静置饧面20分钟至30分钟。旁边放置一小碗香油,双手蘸点香油,以免捏时粘手。凉水上锅,蒸2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这种榆钱窝头,清香软糯、翠绿可口,放于冰箱中冷冻保存,即使过了春季,想吃的时候,加热即可食用。细嚼起来,多少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
粉蒸苜蓿
每年清明前后,明显多起来的雨水,将春天瞬间从南方带到了我们身边。柔曼苍翠的柳条,将杏花映衬得更加娇俏可人,苜蓿也如娇宠的精灵般,小苗儿长得飞快。那柔嫩的绿茎上生出一串串小绿叶,有叶三齿,如倒心形,前端稍圆或凹入,一簇簇、一丛丛,渠边、田埂、地垄……它犹如一株三叶草一般舒展着绿油油、鲜嫩嫩的身躯。
苜蓿割了长,长了割,一年能有好几茬。春天刚刚露头的苜蓿嫩苗富含维生素K和蛋白质,味道独特,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绿色食品的盘中美食,具有清热、通便、利尿、排石、补水的功效。在苜蓿中洒入少许盐,清洗干净,下入开水锅烫20秒,捞出控掉多余水分,放入盆中,调入盐、胡椒粉,少许油,翻拌均匀,再撒入适量的面粉或者玉米淀粉,轻轻翻拌均匀,上锅蒸8分钟。出锅趁热抖散,装入盘中。另取一小碗,把小米椒、大蒜加盐捣碎,泼热油,做成料汁。将料汁倒入盘中拌匀,就是一道美味的粉蒸苜蓿了。咀嚼着这道粉蒸苜蓿,仿佛置身于大地的怀抱,感受它的善意和养分。若有诗意的味道,那必定是这道粉蒸苜蓿传递给人们的滋养与温暖。
生命中最美的颜色是绿色,因阳光雨露而灿烂。人们采挖野菜、制作美食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一种付出劳动的过程,懂得珍惜的人会在繁琐的劳动中,收获平淡的幸福。
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会忘记一些事物,但是当熟悉的野菜清香飘然入鼻时,也足以让我们回味起一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