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工作室--博州视点5】听,黄梅戏在草原上响起

博尔塔拉报 2025年04月03日

  扮相登场。

  全心投入排练。

  教授表演技艺。

  练习手势与身段。

  学习探讨。

  基础表演教学。

  □  记者  张新燕  楠登  程涵

  “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叫做王小六……”4月1日清晨,博州歌舞团排练厅内,一段婉转的黄梅戏唱腔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令人惊讶的是,这字正腔圆的唱段并非来自专业黄梅戏演员,而是出自蒙古族舞蹈演员巴登其其克之口。半个月前还对黄梅戏一知半解的她,如今已能完整演绎剧目《夫妻观灯》选段。

  这场艺术蜕变始于2月12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跨越千里来到博州,开展“鄂博情·戏曲行”文化交流活动。

  消息传来时,歌舞团里掀起了一阵报名热潮——蒙古族姑娘巴登其其克、汉族姑娘门建婷、哈萨克族“老戏骨”地里夏提·木汗、蒙古族小伙欧尔格利,这些民族舞舞蹈演员,纷纷走进黄梅戏培训班。

  “第一次听到水袖甩动的声音,感觉心尖都在颤。”巴登其其克回忆初听黄梅戏时的震撼。

  但学习过程远比想象艰难。民族舞强调大开大合,戏曲则讲究含蓄内敛;草原上的长调与江南的婉转唱腔更是天壤之别。训练中,哈萨克小伙地里夏提总不自觉把“我”唱成拖腔,惹得大家忍俊不禁。

  后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演员林杨示范《女驸马》选段时,特意放慢身段讲解:“黄梅戏的兰花指要像握着马鞭,既柔且刚。”

  这个比喻瞬间点燃了巴登其其克的灵感——她将蒙古族骑射的英气融入指法,竟意外获得老师称赞。

  受此启发,汉族姑娘门建婷把维吾尔族舞蹈的移颈动作化用为戏曲亮相,欧尔格利则把托布秀尔琴的节奏感注入唱腔。

  结业汇报演出当晚,博州大剧院座无虚席。当身着戏服的多民族演员联袂登场时,观众席响起惊呼。

  地里夏提饰演的王小六灵动俏皮,巴登其其克主演的旦角眼波流转,蒙古族汉子演绎的丑角诙谐生动。

  谢幕时,林杨眼含热泪:“他们赋予了黄梅戏草原的辽阔,这种创新正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如今在歌舞团,晨练的旋律多了黄梅戏的韵白。巴登其其克正尝试用托布秀尔为《天仙配》配乐,门建婷则筹划将戏曲水袖融入哈萨克族舞蹈。

  博州歌舞团团长巴特尔说:“当青色草原邂逅荆楚大地,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生,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

  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不仅让黄梅戏在西北边疆扎下新根,更谱写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