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博乐讯 (记者齐丽格尔 实习生贾雅倩 通讯员张文静) “我的钱终于能拿回来了,谢谢法官!”4月3日,在博州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室,刘某激动地说。这起跨越3年的借贷纠纷,因法官的创新调解画上句号。
2021年,王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好友刘某借款5.3万元,约定半年内还清。然而借款到期后,王某不仅未履行还款义务,还玩起了“人间蒸发”。刘某多次尝试联系未果,于2024年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受理后,法院在送达环节通过电话、短信及向王某户籍地、已知地址邮寄送达应诉材料,均未成功。
承办法官并未因送达难题而公告结案,而是多次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与王某联系,最终成功向王某送达传票及起诉状副本。
在首次调解中,王某说:“我生意彻底失败了,现在负债累累,实在还不上。”法官采用“面对面”调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向王某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借款合同的规定,强调逃避债务可能面临的失信惩戒后果,同时,引导刘某顾及双方多年友情,建议其给予对方合理还款期限。
二次调解时,法官引入“分期还款”方案:王某每月偿还2000元。刘某仍担忧王某再次失信。法官遂启动“信用承诺+履行能力评估”机制,为调解方案提供事实支撑。最终在第三次调解中,双方达成一致:王某分24期偿还借款本金,利息按LPR计算,若连续3个月未还款则申请强制执行。为确保协议履行,法院同步制作了调解书,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近日,在博乐市人民法院驻综治中心窗口也发生了相似情景。张某与陈某因1万元借款反目,法官运用“情、理、法”三重调解法,既讲清法律后果,又唤起旧日情谊。经过两小时耐心劝解,陈某当场全额还款,两人握手言和。“不仅追回欠款,更救回多年的友情!”张某红着眼眶说。
从电子送达突破“送达难”,到快速调解修复社会关系,博州两级法院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在刘某案中,法官三次调解、多方评估,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在张某案中,法官两小时耐心劝解,让友情重续。今年1季度以来,博州两级法院调解案件数为1326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10.04%,诉中调解率为49.11%,高于全区法院平均调解率1.0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博州两级法院对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深耕细作。
博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晓雷说:“我们将持续深化‘枫桥经验’,让调解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通过前端发力、全程调解、实质解纷,法院正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转变,以实现‘诉讼流程最少、在诉时间最短、合法权益保障最实、胜诉权益实现最快、服判息诉效果最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