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青色草原之四

本布图岩画,古遗存见证中华民族一家亲

博尔塔拉报 2025年05月09日

  特邀专家:魏坚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记者   张新燕

  岁月无语,唯石能言。因为本布图岩画,冰冷坚硬的山石,似乎有了温度,轻触这些远古的记忆,仿佛轻触古人曾经生活的画卷。如今,创造这些神秘原始符号的人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他们留下的文明痕迹,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感召着我们,引起了我们无尽的探索。

  探访:窥见青铜文明

  2004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温泉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文物办原负责人尚国军和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一行四人,沿着温泉县鄂托克赛尔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来到安(安格里格镇)赛(赛里木湖)公路9公里处,一座近百米高的岩石山,附近还散落着几处山坡,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张铁男一行推断,这些岩石上应该有岩画。

  上前细看,果不其然。据张铁男回忆:“岩画所表现的内容有人面、狩猎、舞蹈、祭祀、野生动物等,从它的分布面积、雕刻技法,画面所表现的内容,颇为丰富与温泉县境内发现的其他岩画群相比,别具代表性。”

  尚国军指着山脚下一块近似长方形、独立的石头,告诉记者:“这块岩画石,叫‘本布图之眼’,是本布图岩画的镇山之宝。”

  带着好奇,记者仔细观察了“本布图之眼”:石块上有凿刻上下排列的两张面孔,面部形态各不相同。上面的一张面孔,人眼是凸起的,凹进岩画表面的小坑和线条勾勒出一副少女巧笑嫣然的模样。

  “大家看,这是一群狼,正在围猎大角羊。”正当记者观察“本布图之眼”入神时,尚国军又喊记者去看另一处栩栩如生的岩画石。

  爬上山定睛细看,一幅幅手法夸张、浪漫、传神的岩画石刻映入眼帘:有古人手持弓箭、携带猎犬狩猎的,有狼、马、鹿和北山羊形象的,还有祭祀、舞蹈的……

  在清晰可见或斑驳模糊、形态万千的本布图岩画群前,在这历史留给现代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群里,仿佛被带进了古代文明。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多次在博州境内从事考古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的张铁男告诉记者,这些岩画大多出现于青铜时代。

  据介绍,2010年,国家及自治区考古专家开始对温泉县境内岩画群展开文物保护调查工作,在这片区域发现了120多处岩画。2015年,文物专家再次对该区域的岩画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352处岩画。2023年开始,考古专家开始对本布图岩画进行专业勘察记录、技术保护,同时对散布在博州境内的上百处岩画遗址进行卫星定位标记。

  交流:共谋发展新篇

  本布图岩画群,位于温泉县安格里格镇本布图村。如今的本布图村村民,在祖国的大家庭里,过着远超古人岩画上描绘的幸福生活。

  2024年8月12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本布图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巴达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向光伏发电基地走去,巡视基地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起本布图村的光伏发电项目,要追溯到12年前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2012年10月,时任湖北省发改委主要领导专程赶到本布图村,与村委会领导商讨开展扶贫工作。

  在简陋的村委会办公室里,大伙开始谋划:“这里的戈壁滩是国有未利用的荒地,在这儿建光伏项目有戏!”思考良久,一个方案渐渐成熟。2016年4月,湖北省发改委与湖北省能源局立项援建的本布图村“双结双促”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工。这个项目当年投产,当年使用,增加了本布图村村集体收入。

  “依托光伏发电基地,村集体收入增加了,红利惠及全村村民。”巴达告诉记者。

  交融:见证休戚与共

  传延古今的岩画展示了一个个生活、交流的图景,生活在本布图村的各族群众,如岩画画风,古朴、敦厚、纯洁,各族群众间的感情如同阳光、水和空气一样珍贵。

  一大早,哈萨克族村民吐热汗·吾玛尔把热气腾腾的奶茶和焦香的烤馕端上桌,丈夫木尔占转动轮椅来到桌前。吃饭间,他们的儿子发来视频,视频中牙牙学语的孙子看到爷爷奶奶,高兴得手舞足蹈,木尔占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眼前的老伴和视频中儿孙其乐融融的情景,吐热汗舒心地笑了。

  自丈夫2002年从马背上摔下来,就一直卧病在床,一晃已经过去了22年。她无法想象这22年间,如果没有村干部和乡亲们的帮助和邻里的照料,她不可能照顾好受伤的丈夫并将一对儿女抚养成人。

  22年前,木尔占发生意外后,吐热汗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干部来到她家,看望慰问木尔占并发动全村人为其捐款治疗。乡亲邻里也陆续前来探望,来的时候都拎些清油和米面,或刚出锅的馓子和抓饭。

  大伙的帮助,让吐热汗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她带着丈夫外出治疗时,两个孩子交由邻居木太照顾;孩子没钱交教辅费时,村民李凤英就主动帮助垫付;家里的农田没人看管,村民代曼、苏荣就代为看护。

  ……

  一桩桩、一件件,吐热汗至今想起,仍然热泪盈眶。

  2005年,木尔占的伤势好转,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们在家门口开了家商店,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乡亲邻里也都常来照顾她的生意。

  终于“闲”下来的吐热汗则发挥自己的长项,先后担任起村妇代会主任、远程教育管理员、妇女刺绣合作社主任等,在村里成立了“网络宣传队”,大力宣传党的好政策。

  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压垮吐热汗,反而让她学会了珍惜与感恩。

  印刻在山石上的本布图岩画,默默地见证着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庄里,发生的一幕幕感人故事……

  ● 小贴士

  温泉县境内的岩画群中,本布图岩画群规模最大,雕刻技法及内容最为丰富和壮观,人物和人面形岩画十分独特。多采用凿磨法或阴刻、阳刻技法表现形态各异的人物和人面,这类岩画具有特殊的价值,丰富了新疆岩画研究的内容。

  据考古专家比对推测,这些岩画年代与附近的古墓葬、古遗址为同时期遗存,距今约为2500至4000年左右,属于青铜时代遗存。

  ● 专家解读

  无比惊艳的古代草原艺术

  本布图岩画群散布在面积约1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温泉县安格里格镇本布图村夏草场。这里的岩画沿鄂托克赛尔河水流方向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属荒漠化草原地带,地表生长有耐干旱植被。

  在河边北侧连绵的黑色小山丘上,岩画内容有各种野生食草、食肉动物;表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狩猎图、舞蹈图、祭祀图等,另在此处岩画点还见到一近长方形独立的巨石上刻有上下两个圆形人面的图案,十分罕见,人面向西,雕刻手法拙朴,与岩画应属同一时代。

  岩画多为凿刻在岩石的朝阳面及其顶部的黑色岩晒面上,每幅图案根据黑色岩晒的面积大小而定雕凿动物多寡不一。画面中表现最多的是大角羊,其次有鹿、狗、狼、马等,也有狩猎图及原始符号。从磨刻的手法看,刻痕不深,但十分清晰。从侧面反映了新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古代草原文化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