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邀专家:张玉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三级教授
□ 记者 张新燕
天山悬圣湖,烟云走千年。赛里木湖西侧的草原上,百余处大型土堆封堆有规则散布,保护栏内的一处石碑上刻着:赛里木湖古墓群。
据文物考古记载,赛里木湖区域共有32处墓群,墓葬数量约1200余座,涉及区域总面积为843平方千米,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群,静静躺卧于赛里木湖畔几千年,见证了中华民族融合的史实,记录了“中国净海”的时代变迁。
座座古墓:多民族数千年默默守望
为探寻赛里木湖古墓群的究竟,记者邀博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尼·葛丽,来到了赛里木湖的一处古墓群。
“看见那3座小山丘了吗,这些土墩墓是春秋战国至汉代墓葬,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
记者睁大了眼睛,在略有起伏的草原上,尼·葛丽说几处隆起的土包就是古墓。如果没有保护围栏和标识,会被认为是自然隆起的小山丘。
上到一个较大土墩墓顶部,发现这个土墩墓中间塌陷下去,如小型的火山口一般,呈不规则的圆坑,圆坑底部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尼·葛丽介绍,推测是当初木料搭建的墓室,木料经过长时间腐蚀,没有了支撑力,造成塌陷。
尼·葛丽说:“赛里木湖古墓群有土墩墓、石堆墓、石板墓和石围石堆墓、石人石堆墓等,石人均为花岗岩质。”
赛里木湖古墓群是珍贵的文物遗产,博州对其保护工作从未松懈。据博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悦介绍,近年来,国家、自治区予以项目支持,实施了赛里木湖古墓群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包括管理用房、木栈道、围栏和文物保护标志等,景区管委会还配备了兼职看护员,加强赛里木湖古墓群的保护。
赛湖小镇:“绿色”建设只为历史山水
赛里木湖古墓群位于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内。近年来,景区建设发展一直成为博州各族群众和游客关注的热点。
2016年以前,景区内很少有建设的痕迹,没有酒店、餐饮、娱乐休闲等项目,冬季更是人迹罕至。
随着赛里木湖景区的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如何解决?于是,赛湖小镇建设被提上日程。
“商业开发”还是“保护古墓群”面对两种不同的声音。
赛里木湖风景区总面积1314平方千米,而古墓群涉及面积就达843平方千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古墓。另外,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也亟待解决。博州党委、政府决定: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利用,保护是底线!
博州党委、政府邀请环保、水土、水利、林业等方面专家,经过严谨、科学的反复商讨,最后决定:“赛湖小镇”建在赛里木湖景区外没有古墓的区域。
据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旅发局副局长陈俊凤介绍:“景区区间车、移动餐车均采用新能源无污染电动车,景区内的区间车、自驾车、帆船及房车等动力均为清洁能源,确保零排放。
2024年古尔邦节期间,赛里木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3.44万人次,同比增长58.75%,其中,6月17日接待游客8.08万人次,单日游客量创景区历史新高。
“区内游,区外住”,将日益增长的游客产生的对历史遗存、自然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控制在景区外围,减轻对景区内生态环境、历史遗存管理的压力。事实证明,这是“赛湖小镇”终将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基于历史和生态的考量。
湖区古墓:见证时代风云与变迁
2024年中秋节前夕,一辆越野车从赛里木湖景区东门进入,绕行约40分钟后,停在点将台遗址公园景点处。车上下来两位蒙古族年轻人和一位老者,他们身着盛装,逐级攀登287个台阶后来到点将台查干郭楞敖包旁。
这位老者叫江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民歌(新疆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4岁。每年,她都会带着孙子登上点将台,在敖包前祈福平安健康。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景区的古墓群见证了时代风云与变迁,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历程。”陈俊凤介绍道。
“只要我能走,就一定要来这儿。这里有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有信仰和信念的碰撞交融。”站在敖包前,江姑说。敬奉的敖包与传承的进取精神、家国情怀凝结在一起,成为各民族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点将台也成为感受博州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
记者随江姑一同登上点将台,赛里木湖全貌尽收眼底,左右前方的草原上微微隆起的古冢在赛里木湖独有的蓝色背景下,一种波澜壮阔的豁达感油然而生,赛里木湖的历史纵深伴着青山白云和年复一年的冰川消融而愈发厚重。
陈俊凤告诉我们:“当年成吉思汗在此筑台点将,检阅蒙古西征骑兵,猎猎战队从古墓群旁踏过,从赛里木湖松树头翻天山,出伊犁,湖西岸也就留下了这座800多年的点将台遗址。”
点将台,成为很多国内影视剧的取景地。2007年9月上映的电影《蒙古王》就在赛里木湖景区拍摄,剧组利用湖区原有的废弃引水坑道和天然地势,修建具有西夏风格的佛塔、城垣、集市、高台等仿古建筑。影片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埋藏在天山深处的赛里木湖古墓群,默默关注着时代发展。
● 小贴士
赛里木湖古墓群位于呼苏木奇格山、科古尔琴山、沙里切库山、岗吉格山的山前冲积扇的开阔地上。
墓葬地表类型有土墩墓、石板墓、石堆墓、石人石堆墓、非典型鹿石石堆墓等8种,石人均为花岗岩质。
赛里木湖墓葬群时代延续较长,从史前至隋唐时期,墓葬的地表文化内涵丰富、规模宏大、具有典型的北疆草原文化特征,对构建新疆区域性考古文化体系有着重要价值。
● 专家解读
赛里木湖有更重要的人文历史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赛里木湖古墓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赛里木湖都有遗址和墓葬分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环赛里木湖四周共普查到古代墓葬群32处,1200余座。这些墓葬群大部分都没有考古发掘过,2013年为配合赛湖小镇人工湖建设项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座石堆墓进行了发掘,发掘的结果是两座祭祀的石堆。石堆里见到破碎的羊骨和马骨。
从32处墓群的地表形状来看,石板墓的年代应该在距今3900年左右,非典型鹿石石堆墓的年代大约距今3000年。类石人石堆墓的年代是隋唐时期。其余石堆墓的年代有早有晚,早的距今4000年左右,晚的有可能为魏晋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