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大爱传递

博尔塔拉报 2025年06月26日

  □  记者  靳蒙蒙

  6月23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杨军,终于得闲与记者交流。

  看到正在等待他的记者,杨军有些歉意地说:“真是不好意思,天气太热怕学员中暑,六七点钟得带着学员练车了。”

  谦逊、平易近人、皮肤黝黑,这是杨军给人留下的初印象。

  杨军今年44岁,B型血,是博州祥丰驾校的教练,从1998年至今,他已献血72次,献血量24200ml,相当于4.5个70KG成年男子的全身血量,先后获得“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无偿献血奉献奖一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荣誉。

  谈及初次献血的经历,杨军说:“当时年轻,基于我从电视、广播上获得的知识,了解到献血对自身健康没有坏处。”

  1998年暑假乘车返乡的杨军,在博州老客运站下车后,得知博州中心血站血量告急,来到博州中心血站,经过医护人员对他体重、身体条件和血液情况综合评估后,成功献血200ml。当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施行。此后,杨军的献血之路持续了27年。

  杨军说:“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认为献血对身体造成伤害,即便向他们解释,一时也无法改变观念,就一直没有告诉他们。”

  直到2008年,杨军的父亲胃出血,情况危急转院至乌鲁木齐肿瘤医院,由于医院血量紧张,父亲一时无法顺利获得血液。杨军着急地与主治医生沟通,当主治医生得知他献血10年的经历后,建议他向医院提供献血记录本及能证明父子关系的居民户口簿等,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为其父亲提供用血。

  父亲顺利得到救治后,不仅没有责备他,还称赞了他。杨军对献血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一直只觉得我的血可以救别人,如今还救了父亲,更有意义了。”

  在杨军的印象中,有两次献血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一次是2007年夏季,第五师双河市84团一名12岁男孩突遭车祸,在博州人民医院抢救,急需B型血,医院工作人员紧急联系他。杨军没有问献血的事由,立即赶往医院献血,为挽救男孩生命争取了时间。另一次,是2014年,一名孕妇在博州人民医院生产,出现大出血,急需用血,医院工作人员及时联系到杨军赶赴医院献血400mL。

  每年,杨军除定期献血,不管哪里有需要,他都义无反顾赶在最前面。同时,他积极参加义务献血的正能量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学员和家人。

  驾校负责人曾雪这样评价他:“杨军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都会搭把手。”简短的评价却饱含着满满的赞扬和认同。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杨军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新疆有限公司博州分公司工作时的同事张虎,克服了第一次献血的恐惧与不安后,至今已献血20余年;他的侄女婿参加献血6年……

  今年,杨军的女儿杨梦雅18岁了,受父亲影响,想加入献血队伍,但由于体重过轻未达到献血标准。杨梦雅说:“我的爸爸很勇敢,思想很进步,总能做到别人不敢做的事。”

  为了捐献合格的血,日常生活中,杨军常年如一日地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清淡、科学饮食。不仅如此,2021年,在一次献血中,他了解到献血小板恢复更快且捐献间隔更短,他主动向博州中心血站提出以后捐献血小板,这样他就可以献更多血。

  杨军说:“只要我的身体条件还符合献血条件,就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