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三版)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人们挤进火车,簇拥在名胜古迹中,做着在其他许多国家仍然只能梦想的一切事情,这是迄今为止表明中国从疫情中复苏最清晰的信号。”报道2020年中国国庆中秋假期的美国《纽约时报》如此评价。透过中国黄金周这扇窗,世界看到中国经济的强大复苏活力和光明发展前景。
“今年‘双11’最大的不同,是‘大形势’变了……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的主要增长引擎。各国企业指望中国消费者帮它们‘回血’部分损失的销售额。”美国《华盛顿邮报》如此写道。世纪疫情背景下的“双11”表明,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启动国际生产引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大市场。
跨国公司和全球投资者纷纷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恰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发的文章所指出,中国消费和经济复苏使其成为不少美国公司的“避风港”。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仍然是美国公司的全球首要优先市场之一,83%的受访美国企业将中国视作其全球战略中最重要或前五大市场之一。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欧盟企业表示中国仍然是其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3500家在华日本企业中,91.7%的企业表示并没有计划转移在华业务。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中国实践向世界表明,只要保持定力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处于新老长周期交汇期与新旧动能转换期,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新的科技产业变革,并最终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当前,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增长,但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有国际观察人士认为,疫情是一场灾难,但也创造了一次实验——职场专业人士纷纷转为在家工作,面对面会议被视频会议取代,上下班通勤变成了在办公桌前更长的工作时间……
有关行业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2月复工期间,中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线上远程办公模式,共计超过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应用。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6月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全球开视频会议的远程办公人数3个月增加了19倍。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特别版《全球竞争力报告》所指出,数字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健全和医疗体系有效的经济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保持了更强韧性。
有目共睹,疫情防控期间,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人们甚至预期,这些新技术行为可能将导致重大结构性变化,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点明了科技创新在危急关头的“硬核”力量。
中国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提供的重大机遇。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写入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2021年要抓好的8项重点任务之首。
科技创新,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屡屡成就奇迹。2020年岁末,中国又迎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也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书写这样的壮举;“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梦想成真,因为壮志豪情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事实表明,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钥匙”,更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窗口”。抓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历史机遇,营造尊重、保护、鼓励创新的全球创新生态,开展超越疆域局限和人为藩篱的国际创新合作,集全球之智,点亮科技之光——这是人类共同的希望所在。
(五)
2020年,联合国成立75周年。
人类应当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和教训,恪守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
需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各国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检视。扭转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的现实,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
还要看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给全球治理平添了难题。乐观者认为,21世纪是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期;悲观者预测,世界可能会重回20世纪的大国纷争与战乱;怀疑论者提出,未来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沃尔夫冈·伊申格尔如是表达担心:“危机就在于旧秩序正在死亡,而新秩序无法诞生,在这个过渡期,各种各样的病态症状就会层出不穷。”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必须反映新格局。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多边主义是迄今为止全球治理最合理的途径,多边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最有效方式。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通过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来维护和平、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人权。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加强合作,支持多边国际机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如今,面对世界动荡变革期涌现的种种挑战,更需要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强调“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中国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发挥作用;中国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问题解决进程,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等领域国际合作,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新实践。
人们深刻记得6年前北京“APEC 蓝”所折射的生态文明建设雄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说了就做、说到做到,成效一年比一年好。2020年,中国向世界明确承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真理是存在的顶峰,正义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真理。”中国坚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铭于心、立于言、践于行、成于效,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带给世界信心和希望。
中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并不断书写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新篇章。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国凭借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令人记忆犹新。这篇著名演讲被国际人士誉为“冬日里的阳光”,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隔近4年,感召力依然,对于当前国际社会携手战胜疫情挑战、扭转世界经济衰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各国理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选择团结合作的阳光大道,用信心和行动,战胜疫情挑战。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终将凤凰涅槃、焕发新生。
真金不怕火炼,事实胜于雄辩,时间为证!
(新华社北京2020年12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