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现代城市,只有宜居才能宜业。城市环境和营商环境相辅相成,营商环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城市环境是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
近年来,自治州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理念,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定位更加清晰、产业方向更加明确,城市“安居”“宜居”更“宜业”,有序、安静、更安全,为产城融合、吸引新产业新业态打下了良好基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产业兴城、品质优城、生态润城、民生惠城”是当今城市必须着力强化的四大基础。我们要坚持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各方面,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遵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科学化、人性化布局城市空间尺度,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处理好生产与生活、产业与生态的关系,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文化功能建设、文化品质提升等工作,以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
做好产城融合的“加法”。城市吸引力、产城融合度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来提升,营商环境的创新创业活跃度、政务服务便利度、社会安全度、商务成本指数、市场容量指数等要素需要城市环境来支撑。我们要继续围绕“产业所需、创业所需、人才所需”,更加聚力推进“产业兴城、品质优城、生态润城、民生惠城”,推动城市环境活力更强、质量更高。围绕“城市功能互补、要素聚集共享、产业协同互动”,做大博乐市州府经济规模、加快阿拉山口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做强精河县交通枢纽城市、做优温泉县旅游休闲康养城市。围绕“产业建镇”,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做好生态文明的“加法”。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要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城市“双修”,修复城市生态、修补城市功能,找准城市绿化工作的着力点,坚持设计引领,高标准绿化美化城市。
做好公共服务的“加法”,围绕各族群众需求,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努力补齐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推动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社区集中。围绕培育现代服务业,刺激和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持续增强城市产业承载力和服务便捷度,不断提升全州营商环境的感召度、吸引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建立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体制机制,规范化、常态化地提升城市环境,根植文明理念,提升建设品质,促进城市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