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青色草原之一

达勒特古城,“破城子”赓续和合故事

博尔塔拉报 2025年04月30日

  □  记者  谢晓研

  “长安王家,清铜照子”映射千年盛景

  这是一款精美小巧的铜镜(宋时为避皇帝及皇族讳称铜镜为照子),有清晰饰印章形铭文“长安王家,清铜照子”8个字,铜镜整体呈圆形,背面整素,有桥型钮,直径约12.5厘米、厚约0.5厘米。铜镜于1987年出土,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该柄铜镜为北宋时期文物。

  据介绍,这款宋代铜镜从达勒特古城挖掘而来,从铭文可知这款铜镜来自长安的王家,这足以说明当时与古代博尔塔拉乃至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展陈着大量出土于此源自中原的钱币、陶器、瓷器,均可说明这一点。

  此外,透过遗存考古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文化在达勒特古城的深刻印记。如城墙采用夯筑方式,房内设有中国北方式火炕,制作陶器也采用了中原的支钉烧造工艺。而钱币、玻璃等来源广泛的器物以及融汇多种风格的浴场等遗址,则反映了古城的丝路特色。

  徜徉在达勒特古城的残垣断墙间,流连在博州博物馆的达勒特古城展陈文物前,仿佛可以看到:年轻的商人要随商队沿着丝路商道远赴孛罗城,想到黄沙漫漫,路途遥远,数月不能与他相见,心上人牵肠挂肚、依依不舍,临行前送一枚铜镜于他,寓意睹物思人、平安吉祥。

  经过数月跋涉,一行人来到了孛罗城,商人们大为鼓舞震撼:这里驼队络绎不绝,商贾云集;各类商贸店铺鳞次栉比,各色人等休闲消遣,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市井店铺林立、民居挤挤挨挨,柴米油盐、衣食百姓、芸芸众生。也许疲惫至极,也许大喜过望,年轻的商人不慎把铜镜遗落在孛罗城中的客栈里……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才有幸一睹它的芳容。

  2019年,达勒特古城又出土了一方四神博局铜镜,经鉴定为金代遗物。千百年前,中原与西北边疆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商旅来往的繁荣盛景,由此可见一斑!

  “口吐莲花”只为把古城讲活

  工作之余,达勒特古城遗址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田晓燕就和同事们客串讲解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游客讲解着古城故事。

  从田晓燕的讲解里,记者了解到,2021年,达勒特古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博州着手推动达勒特古城已发掘浴场、房址保护修缮工作,推进《达勒特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项目的实施,建设达勒特古城考古遗址公园。

  考古遗址公园包含古城博物馆、古城展示区域、古城风貌景观等,预计总投资2.7亿元。遗址公园集教育、科研、游憩于一体,可深入了解古城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些年,文旅部门先后建设了古城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实施文物保护围墙、巡护步道、安防工程等基础设施。游客在此既能宏观地了解到古城整体概况,聆听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又能感受古城遗址沧桑岁月,给人“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的时空穿越感。

  但是,当下如何利用古城遗址讲好历史故事,让历史活起来?博州文旅部门举办了“魅力古城‘游’我代言”讲解员大赛,征集古城故事,打造素人推荐官队伍,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游等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座历史上多民族融合、多种文化交融的多元一体的古城。

  田晓燕告诉记者,作为古城的管理人员,能为游客讲古城故事,讲好古城的根脉和传承故事,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古城所诠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应有比社会讲解员更深的理解。于是,在工作之余,认真研读搜集到的古城故事,进而变成一种口语化表达,并准确地向游客讲解,就成了包括田晓燕在内的古城工作人员的必备技能。

  新时代赓续古城交融故事

  正值农历甲辰龙年仲秋,与达勒特古城依傍的破城子村被大片农田环绕,成百上千亩的棉田进入了关键采收期,整片白色的棉絮宛若为破城子村献上了白色的哈达。

  这个以达勒特古城俗称命名的村子及其周边,延续历史,演绎着交往交流交融、互学互帮互助的故事。

  每每看到这丰收在望的棉花,村民白拉提就会想到破城子村里的热心人张德平。

  三十多年前,白拉提因为不会选种、田管,导致种棉收入惨淡。有一年,因为农药喷洒不当,白拉提家的棉花减产严重,眼看一年到头的辛苦白费,他一筹莫展,苦恼无比。

  张德平是种棉能手。因两家棉田紧挨着,啥时候播种、啥时候该浇水、如何施肥喷药,张德平毫无保留地向白拉提传授种棉经验。

  白拉提边学边干,从“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精细化作业的种棉能手,收入也逐年增加。白拉提大为感动:“兄弟,以后你选啥种子,我就选啥种子,你咋干,我就跟着你干!”

  正是这份团结和信任,张德平和白拉提互学互助三十多年,他们成了周边村队民族团结的典范,而类似这样的故事正在破城子村上演: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同破城子村联合共建,改造低产棉田,见证浓浓兵地情;2024年新疆“群众村晚”博州示范点文体系列活动,在破城子村成功举办;破城子村的古风貌文旅小镇研学游、访古游方兴未艾……

  ● 小贴士

  达勒特古城遗址位于博乐市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地处博尔塔拉河与大河沿子河古河道交汇处的黄土台地上,距博乐市区约27公里。城内遍布陶片和兽骨,房址、窑址依稀可辨,城外原有墓葬、房址、瞭望台等遗迹,今多不存。

  达勒特古城俗称“破城子”,是出现于中外行记中的“孛罗城”旧址。“孛罗”还有“不剌”“普剌”“卜罗”等同名异译,在文献中常与赛里木湖并提,是宋元时期博尔塔拉河流域的中心城市,战略地位显要,是当时陆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这里的繁荣浸润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体现着深度的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

  编者按>>>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草原”,这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成为新疆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区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达勒特古城、呼斯塔遗址、阿敦乔鲁遗址等区域发掘出大量文物及部分古遗迹,这些发掘成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采访团队以新发掘文物、新考古研究成果为线索,进行实地采访,并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学者解读博州历史。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寻古青色草原》系列报道,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