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托哈、欧龙巴依尔夫妇与同事交流工作情况。
(记者齐丽格尔 摄)
□ 记者 齐丽格尔 叶·巴依尔 实习生 贾雅倩
“父母的爱是阿拉套山巅永不熄灭的星光,是托举我成长的皎洁弯月。”
6月18日,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护边员欧托哈一家在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后,女儿沙日娜深情说道。这位在边境线长大的姑娘,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父母守护家国的身影:“我的父母,用半生光阴熔铸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生命的根脉所在。”
回忆是海 亲情是锚
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欧托哈家庭三代接力戍边用70余年坚守诠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深刻内涵故事,引发广泛关注。
“辛苦大家这么远来,快进屋里歇会儿。”6月17日,初见欧龙巴依尔与欧托哈,夫妻二人热情地招待我们,执勤房里格外整洁,窗台上的盆栽开得正艳,与墙上的巡边照片形成呼应。
“我的童年是在马背上听爷爷讲戍边故事长大的。”欧龙巴依尔说,20世纪50年代,爷爷将石头房垒在边境线旁,守护着祖国的安宁。父亲接过马鞭时,边境线上有了蒙古包与自行车。
1967年欧龙巴依尔出生,爷爷垒在边境线旁的石头房已褪成青灰色,父亲巡边时哼唱的歌谣与界碑旁伴随他一同成长,他踩着父亲磨得发亮的马镫继续驰骋,也记住了一句父亲常说的话——马知道回家的路,就像人知道守家的心。
父亲是山 母亲是月
“他们夫妻俩质朴、坚韧的品格和精神感动着我,他们是我们的好大哥、好大姐。”护边员马莉说。
1990年,欧龙巴依尔与欧托哈结婚,从此便开启了“以山为媒,以界为证”的戍边岁月。
巡边路上,欧托哈与姐妹们忍受着蚊虫叮咬、狼群威胁,甚至零下30℃的风雪;回到执勤房后,她又化身“知心大姐”,教姐妹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用歌声驱散寂寞。
院外,菜畦犁得方方正正,苹果挤挤挨挨地挂满梢头,鸡圈里公鸡扑棱着翅膀,马群在远处悠闲地吃着草料。“这菜苗得扶正,才能长得好;就像巡边得坚守初心,保持正直一样。”欧龙巴依尔和欧托哈蹲在地头,把歪了的西红柿苗仔细拢好。
家灯是暖 此生是诺
“守着边,心里才踏实。”欧龙巴依尔总这样说。
对他们而言,护边不是选择,而是融入血脉的宿命。当同龄人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在山间穿梭,把对女儿的思念融进巡边日志的字里行间。
当日,夫妻俩给远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女儿沙日娜打去视频电话,欧龙巴依尔嘱咐女儿要认真工作,凡事都要努力,为国家做贡献。欧托哈则轻声叮嘱女儿注意身体,常回家看看,她的眼眶微微湿润,那份对女儿的牵挂与爱让人动容。
多年来,夫妻二人既丈量国境线,也丈量人间情。他们将家中老人接到身边赡养,如今又默默帮助身边的困难家庭,逢年过节送上一份温暖。“每个人遇到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出一点力,也是希望每个家庭都能越过越好。”欧龙巴依尔说。
在这个家里,文明不是架子上泛黄的奖状,而是一份刻在骨子里的忠诚。当微风再次掠过阿拉套山,他们仍将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地图上,踏出最深的足迹。